• 首頁

  • 關于我們

    • 機構簡介
    • 機構章程
    • 機構設置
    • 機構資質
    • 規章制度
    • 聯系我們
    • 捐贈方式
    • 慈善實體
    • 理事會成員
  • 新聞資訊

    • 慈善動態
    • 通知公告
    • 政策法規
    • 慈善視頻
    • 基金會動態
    • 網絡聯盟單位
  • 愛心榜單

  • 信息公開

    • 財務會計報告
    • 年度工作報告
    • 收支明細
    • 捐贈物資公示
    • 年度捐贈明細
  • 公益基金

    • 基金捐建指南
    • 微善基金
    • 個人萬元慈善基金
    • 小微基金
    • 專項基金
    • 億元基金
  • 慈善項目

    • 助醫
    • 助學
    • 扶貧濟困
    • 助殘
    • 公益
    • 對口幫扶
    • 非限定性眾籌
    • 助老
  • 義工中心

    • 義工動態
    • 義工風采
    • 申請注冊
    • 義工管理制度
    • 義工知識窗
  • 慈善風采

    • 慈善人物
    • 慈善文化
    • 愛心企業
注冊 登錄 退出

→ 慈善風采

  • 慈善人物
  • 慈善文化
  • 愛心企業

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

最新項目更多>>

  • 兒童重大疾病救助

    已籌款:¥2031402.99
  • 緊急救援

    已籌款:¥2436057.45

陳一丹:再談“理性公益,科技向善”

2019-05-16 13:00

尊敬的詹成付副部長、張虎副省長,各位政府領導、公益同仁、媒體伙伴、女士們、先生們,

大家好!

感謝大家今年再次相聚。幾個月前,我們一起訂下了一個美好的“十年之約”,一起回顧了過去十年,互聯網公益成功激發上億人的公益激情;又一起開啟了對下一個十年的思考和探索:如何把時時的感動和激情升華為持久的“理性公益”,在“科技向善”的助力下,讓公益成為未來社會中,人們的一種處世態度、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。 

微信圖片_20190521170318.jpg

今天,數字化以及智能化技術,已經把我們推上一個新時代的起跑線。但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場百米跑,而是一場馬拉松。我希望借這個機會,重溫我們對初心的認知,因為這會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,為什么“理性公益,科技向善”是這場馬拉松里的指路牌。

公益的歷史悠久,是我們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行為準則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以及家風祖訓中,都有著自己的慈善觀念和行善方式。對困境中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同情心和同理心,是人類最真實和樸素的情感之一,也正是公益行為最基本的動機。

但僅基于個體情緒的沖動型行善,往往流于一時或一事的付出,卻難以持久。在激情感召過后,捐贈者是否能從理性的角度審視、并真心認同自己從公益行為中獲得的共鳴,決定了是否會將一次性的行為轉化為持久的行為習慣。

這就是我們為什么去年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了一個叫“冷靜器”的功能。用戶在捐贈前會先彈出一個“透明度提示”的消息框,讓用戶可以查看這個公益項目什么時候立的項,執行得怎么樣,捐款都花在了哪些地方。用戶要點擊確認知情后,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捐款。

這也是我們認為在踐行“科技向善”方面一個很好的代表,因為沒有為了刻意追求一個好看的捐款數字而去任由用戶情緒,或者迫不及待地通過技術方式加快完成付款動作。為了實現持久而健康的公益,在產品設計上保持了理性和克制,我認為這一刻其實是給技術賦予了善意。

另一方面,我們也看到,互聯網在帶來便捷的同時,也讓個人的情緒沖動在網絡傳遞中被放大,在助力優秀項目快速啟動的同時,也可能給投機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。一些募捐者被質疑利用公眾的善心進行營銷炒作,引發的蝴蝶效應更是對整個互聯網公益的形象與口碑造成了傷害。

這正是我們強調“科技向善”的另一層意義,如果技術并非被用于“向善”的事業,那么它的負面影響同樣會加速放大。網民如何與慈善組織建立起信任的連接,這里更需要“理性”扮演的關鍵角色。

理性首先來自于思考。我們希望捐贈是發生在像“冷靜器”一樣帶來的慎重思考之后的決定。我們不僅希望捐贈者在支付前多想一秒,在捐贈后也要能透明地看到項目進度與落地成效。這些額外投入的時間和精力,比單純的資金捐贈更重要。 

理性還需要慈善組織以及互聯網公益平臺做好自身的制度建設。沒有充分及時的信息披露和專業高效的運營機制,捐贈者對項目的理性思考就無從談起。在這方面,騰訊公益也在不斷地升級專業的財務披露組件,包括引入專業的第三方審計機構,幫助我們的公益伙伴高效地做好“專業披露、透明呈現”。

有了以上兩點基礎,我們希望引導捐贈者拋棄施舍的心態,在有限的現實條件與道德的高要求之間找到平衡。客觀地說,公益的道德標簽很容易被泛化,導致任何不符合公眾預期的因素都可能演變為輿情風暴。而真正的理性公益,需要參與各方理解與尊重公益事業發展規律,讓善意結出善果。

公益公益,對公有益。個人、企業和組織,都是構成社會的一部分。對社會有益、對社會所處的環境有益,就是對我們自己有益,施益方和受益方都是社會平等的一方,施受過程共同實現了對公有益。公益文化,齊齊推動,形成人人可公益的社會生態。

微信圖片_20190521170711.jpg

作為全球最大的網絡募捐平臺,到4月底,在騰訊公益上已有超過2.2億人次捐出善款近53億元,為超過1萬家社會組織的5萬多個公益項目貢獻力量。這些成果都讓我們更加堅定,“科技向善”絕不是一句空話。

從“公益2.0”到“理性公益”,騰訊公益不斷推動理念和實踐的創新。過去二十年,騰訊自身也不斷成長,通過技術應用、信任構建和文化沉淀,為中國的脫貧攻堅與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。這是一家科技公司主動承擔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開創性探索的過程,也形成了一份互聯網公益的中國樣本。

根據民政部數據,去年一年,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,總共募集善款超過31.7億元,其中騰訊公益募集的善款有17.25億元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騰訊公益上,超過90%的項目與扶貧相關,涵蓋了教育扶貧、健康扶貧、生態扶貧、救災扶貧等多個領域,2018年騰訊公益在扶貧類項目上的募捐達到15.5億元。這些成果讓我們深刻地感到,公益平臺的價值與國家的慈善戰略,保持如此地緊密和一致。

還讓我們欣喜的是,公益激發的向善之心,也正越來越深地植入到騰訊企業的產品設計與企業文化中,像 “QQ空間”無障礙AI入口、人臉識別技術支持的“牽掛你”防走失平臺等以社會價值為考量的產品創新越來越多,“科技向善”成為騰訊公司在新時代下的企業文化。

物質的豐裕、技術的迭代給了我們發展動力,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互聯網公益過去十幾年所帶來的改變,以及當下“科技向善”所展示的未來。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,人心才是公益之本。公益最終是用心喚醒心,用愛溫暖愛,讓我們成為更幸福的人。

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轉型階段,如今物質條件、技術條件俱備,也在不斷更新升級,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“科技向善”,如何讓公益成為一種價值觀、思考方式和一種生活方式,在人性層面成為源泉的力量。未來公益的價值,不止于捐贈,不限于項目,而在制度和技術之上,用理性精神去呵護和激發每一個人的善念,讓愛心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。我們每一個人,都可以在自己堅信的領域身體力行。社會各界、公益同仁由此形成合力,推動公益新時代的到來。

我們相信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理性公益與科技向善最終將匯聚起人心的溫暖,書寫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印記。


大連市慈善總會 版權所有 ,本網站標注來自本站內容均為原創,轉載請保留來源

地址:大連市中山區魯迅路2號 郵編:116001 電話:0411-39855666

Email: dlcf_2004@163.com 遼ICP備13011322號-1

遼公網安備21020202000365號

技術支持: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

  • 大連市慈善總會微信公眾號

  • 大連慈善基金會微信公眾號

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文本链> <文本链> <文本链> <文本链> <文本链> <文本链>